世界石油大会:风雨九十载,见证石油行业沧海桑田
视觉中国 供图
世界石油大会(WPC)1933年首次在英国伦敦举办,到今年9月的第24届卡尔加里大会,已有整整90年历史。世界石油大会被喻为石油行业的“奥林匹克”,反映了其在石油行业举足轻重的地位。近百年的时间,世界石油大会见证也亲历了全球油气工业的风风雨雨,与其一道走过了从无到有,从陆地向海洋,从常规油气到非常规油气,从高速发展到能源转型的漫漫长路。每届大会都是一个时间节点,是油气行业定期概括、总结、展望的平台,而纵观其发展历程,则如同石油行业的一次揽镜自观,不仅可回溯石油工业过往、审视当下,而且能洞见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未来。
本版文字由 卢雪梅 提供
9月18日,第24届世界石油大会,沙特阿美首席执行官纳赛尔(中)、沙特能源大臣萨勒曼(左)和世界石油大会(WPC)总裁佩德罗·米拉斯(右)合影。视觉中国 供图
20世纪30年代:
油气技术联盟与油气资源国有化
20世纪30年代共举办两次石油大会,1933年伦敦世界石油大会和1937年巴黎世界石油大会。世界石油大会首位会长托马斯·杜赫斯特表示,希望世界石油大会能成为石油技术人员组成的联盟,直接或间接在国际间传递善意。随后的世界大战使这一希冀成空,但世界石油大会却成为石油行业版图中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第1届世界石油大会主要讨论了初试啼声的炼油工业,尤其关注成品油检测国际标准的制定。
20世纪30年代的最大特色是持续不断的石油发现。美国1930年找到除阿拉斯加外国内最大整装油田,1931年日产量已高达50万桶。与此同时,玻利维亚、墨西哥、伊朗和伊拉克、巴林、科威特、沙特等国家相继找到大发现,直接引发了这些国家的油气资源国有化浪潮。玻利维亚和墨西哥分别在1936年和1938年启动了石油公司国有化,伊朗和伊拉克随后开始跟进。在席卷全球的油气资源国有化浪潮中,委内瑞拉率先推出石油开采利润分成协议模式,并在1943年将政府征税与参与公司利润推高至50/50的比例,其他资源国迅速效仿,纷纷开征油气开采税。油气资源国有化改变了油气行业格局。
技术方面,休斯公司推出三牙轮钻头成为里程碑事件,加快了钻井速度。在第2届世界石油大会上,钻井技术也不再局限于直井钻探,有关定向井钻探的论文成为讨论热点,并开启了油气钻探技术的新篇章。
20世纪40年代:
战争与休眠
20世纪40年代的油气发展与国际合作绝缘,原定于德国柏林举行的第3届会议永远止步于计划。但从油气资源、技术和业务扩张角度看,油气行业这十年收获颇丰。战争使人们认识到石油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德国通过费托法实现了煤转液(油),为战后合成燃料发展打下基础。2011年,全球规模最大的合成燃料厂——壳牌在卡塔尔的气转液厂投运。
这十年还发生了两个里程碑事件。一是1948年沙特找到的石油发现是组成全球最大油田——盖瓦尔的5个油藏之一,盖瓦尔油田1981年达到570万桶/日的产量峰值,目前仍维持在500万桶/日的产量水平;二是1947年美国Kerr-McGee公司通过第一座海上平台在墨西哥湾海上找到石油,是油气行业进军海洋的成功尝试。
20世纪50年代:
复苏和石油化工
第3届世界石油大会1951年在荷兰海牙召开,石油经济首次成为会议主题之一,国际油价定价的影响更是广受关注。1950年,委内瑞拉与国际石油公司成功达成50/50的利润分成;1951年,伊朗国有化唯一的石油公司(英伊石油公司),但1953年又被部分推翻。
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第4届世界石油大会上,技术讨论占据首要地位,地震反射信号采集和解释成为描述油气藏的主要工具,定向钻井的研讨仍在持续,压裂开采也开始被业界认可。油气用途被进一步拓展,油气日化应用推动了石油化工的蓬勃发展。与此同时,成品油标准化仍是全球油气行业的关注焦点,如何为更多规格的汽柴油发动机提供动力也是讨论热点之一。
第5届世界石油大会1959年在美国纽约举行,同年一艘名为甲烷先锋号的船将全球第一批液化天然气(LNG)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运送至英国,启动了另一套“命运的齿轮”。LNG因此成为大会的会眼之一。此外,自1956年英国启动首个民用核反应堆以来,石油行业关于核能即将取代石油的讨论一度甚嚣尘上。
20世纪60年代:
暴风雨前的片刻宁静
1960年,为了应对国际石油公司单方面压低油价和产油国的税费,主要石油出口国组建了欧佩克,但其20世纪70年代才真正发挥威力。
1963年,第6届石油大会在德国法兰克福举办,主要讨论了如何更精准勘探油气。与此同时,美国Humble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前身)发明并测试了三维地震技术。1967年,第7届世界石油大会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举办。两次会议的共同点是盘点油气储量,业界试图将其分为探明、预测、控制储量,但分类取决于随时变动中的经济和技术条件,最终未能就确切分类条件达成一致。
20世纪70年代:
动荡岁月,谁主浮沉
1971年,第8届世界石油大会在莫斯科举行,焦点更多放在了钻探、生产、地质、地球物理和炼油方面。
1975年,第9届世界石油大会在日本东京召开,此次会议前石油行业发生剧变,1973年,阿拉伯产油国向西方国家发起石油禁运,为应对挑战,主要工业化国家成立了国际能源署(IEA),在石油消费国之间制定了石油储存和应急分享机制。为此,美国迅速批准了阿拉斯加石油管道的建设,英国加速了对北海的开发,1975年,第一批北海石油运至英国海岸。在这一背景下,第9届大会收到的论文更多集中在煤转气和煤转液,以及油页岩和油砂等替代能源上。
但这些论文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全球多数油气资源仍位于中东国家。除了之前找到的全球最大油田位于中东,1971年找到的全球最大气田也位于中东,一半在卡塔尔,一半在伊朗。
能源局势动荡几乎震慑了所有行业分析师。1979年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第10届世界石油大会上,与会者在预测时都表现出十二分的谨慎。伊朗石油产量从1978年的530万桶/日降至1981年的130万桶/日,出口几乎停滞,对世界油价产生了巨大影响。
同时诞生于这一时代的欧佩克和国际能源署,分别代表产油国和消费国,启动了从对抗到和解再到合作的历史进程。今天,欧佩克更多通过调节石油产量为稳定国际油价发挥重要作用;而国际能源署则从调节机构演变为重要行业分析机构。
20世纪80年代:
定价时代
20世纪80年代是旧石油定价体系崩溃和重建的时代。由国际石油公司和欧佩克以行政方式设定的油价体系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彻底崩溃,取而代之的是通过贸易来设定油价。与此同时,国际石油公司因资源国的国有化运动,产业链被扰乱,不得不在石油市场购买原油以维持炼厂运转。期货交易应运而生,一方面可降低国际油价相关风险,另一方面提供价格基准以便国际石油公司的纳税和资源国政府的计税。布伦特原油、WTI和迪拜原油等基准油价由此兴盛。
1983年,在伦敦举办的第11届世界石油大会可谓一切变化的原点。此次会议上,伊朗革命、油价飙升、需求下降,以及非欧佩克地区石油成本上升等成为讨论焦点。西方国家开始大力增产,1985年,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在全球产量中占比从1978年的50%增至69%,欧佩克的定价话语权也随之稀释,并导致1986年的油价暴跌。此后,欧佩克通过配额控制产量,以影响油价。
1987年在美国休斯敦举行第12届世界石油大会,会议主题从油价飙升转为如何应对低油价、降低勘探成本,建议包括使用三维地震技术减少干井数量、提高现有井采收率等。
这十年产油国与消费国的博弈最终以市场决定油价告终,布伦特原油、WTI和迪拜原油为基准的期货交易所提供的油价,成为全球大部分石油的定价基准。此外,期货合约的标准化特性使其成为通过交易确定价格的理想媒介。场外交易(OTC)也因此发展起来,以期货市场价格为基准,引入溢价或折扣,反映石油的品质、运输和目的地。国际油价不稳定对资源国和消费国都不利,为此,消费国通过征税来稳定零售油价,资源国则通过控制产量来稳定价格。这一机制运行至今,且在可见的将来还将持续下去。
20世纪90年代:
地缘政治和气候变化
冷战结束和海湾战争为20世纪90年代设定了地缘政治基调。第一次海湾战争再次导致油价飙升,但石油市场受益于国际能源署的应急机制,应对良好,以至于1991年在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举办第13届世界石油大会时,国际石油市场几乎没有出现太多扰动。
第14届世界石油大会1994年在挪威斯塔万格举行。此次大会距里约地球峰会不过两年,受其影响,环境保护开始成为石油大会的主题之一。作为所有能源出口国中最具环保意识的国家,挪威成为大会主办国符合当时的环保潮流。里约地球峰会上签订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减少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这对石油行业是巨大的挑战。为此,这届世界石油大会通过了石油行业环境行为准则,但并不具有强制性,可自愿执行。
1997年,北京承办第15届世界石油大会。除了技术上聚焦4D地震和微生物开采等技术,油气行业通过此次会议逐渐了解到中国的经济实力和能源需求。截至1997年,大庆油田已连续21年日产量超过100万桶,但中国1993年已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且进口量不断增加,预示着中国经济腾飞端倪已现。
21世纪00年代:
社会责任
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出现多个冲击石油市场的重大地缘政治事件,但石油行业仍在蓬勃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的油价暴跌一方面引发国际石油巨头的合并潮,另一方面则迫使石油行业将提高生产率放到首位。
2000年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召开的第16届世界石油大会上,bp总裁约翰·布朗提出为油气行业制定“提高生产率计划”,以便用更少的钱做更多的事,这为油气行业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全球石油需求和价格都呈稳步增长势头。哈里伯顿的首席执行官迪克·切尼也在会上提出,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
石油行业开始更多关注社会和环境责任。全球能源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行业翘楚2002年相聚于巴西里约热内卢的第17届世界石油大会,并首次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大会主题之一,还设立了相关奖项。挪威国家石油公司(Statoil)因二氧化碳地下储存技术获得技术奖,斯伦贝谢因教育项目获得社会责任奖。2002年起,可持续发展一直是世界石油大会的重要议题。
2005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第18届世界石油大会启动了世界石油大会学生项目,强调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提倡在国家石油公司、国际石油公司、国家油气管理部门、非政府机构之间建立合作关系,提高透明度、减少腐败。这也是首次在非洲举办世界石油大会,由非洲5个主要油气资源国(尼日利亚、利比亚、安哥拉、阿尔及利亚、南非)联合主办。
2008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第19届世界石油大会将可持续发展付诸实践,采取措施消除了因开会产生的碳足迹,还专设了一个以水和能源工业为主题的特别会议。此外,油价飙升成为与会者探讨的重要议题之一。
21世纪10年代:
不确定性
21世纪10年代最令人瞩目的油气事件当属美国通过水平井和水力压裂技术实现能源独立,改变了全球石油地缘政治格局,使从对抗走向合作的油气行业再次开启新的对抗轮回。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和对能源的需求将国际油价推上史上最高峰,随后的暴跌似乎又应验了登高必跌重的老生常谈。
环境保护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需求提高了天然气的地位。2011年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第20届世界石油大会上,专门增设了天然气相关内容。这也是参会代表最多的一次大会,反映了当时石油行业的极度繁荣。2014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第21届世界石油大会进一步讨论了可持续发展、可再生能源、北极开发等问题。2017年的第22届世界石油大会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油价暴跌使得不确定性的讨论成为大会主题之一。此外,对减少碳排放、能源安全等议题也进行了深入探讨。
21世纪20年代:
走向未来
原定于2020年在休斯敦召开的第23届世界石油大会受疫情影响延至2021年。彼时的世界仍在疫情笼罩下,5日会期缩短至3日,参会人数也只有往届的二三成,几乎成为最冷清的一次会议,中国代表更是全体缺席。疫情对油气行业的影响自然成为与会者讨论的话题。对于能源转型,埃克森美孚的代表表达了不符合主流的观点,认为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变暖罪魁祸首的说法站不住脚,同时还呼吁相关国家进行抵制,侧面反映了疫情等黑天鹅事件引发的业界观点冲突。
近期在加拿大卡尔加里举办的第24届世界石油大会与2021年的休斯敦大会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均派出代表出席。会议首次将净零作为主题词,首次举办碳技术博览会,不仅彰显了对碳减排的重视,而且预示着石油行业未来必须以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能源转型势在必行,如何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尽可能保障能源供应安全,是油气行业未来面临的严峻挑战。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